溃疡病的辩证应分清标本。一般来说新病多实证热证,久病多虚证寒证,更久则应有血瘀或虚实夹杂证。根据疼痛的部位、蛋白质及饮食关系,结合别的见症辨别虚、实、热、气、血的不同。临床上溃疡病可分肝胃不和、脾胃虚弱(寒)、胃阴不足、脾虚血辨别几种中医证候。治疗应从肝、从胃或肝胃同治。
常用疏肝和胃法、健脾益气法、温中散寒法、滋阴养胃法及标本同治的原则,且常根据其它脏腑阴阳偏衰的不同,分别加用补肾、泄胃热、活血化瘀、补气化瘀等治疗,以达到较佳效果。
脾胃虚寒型
主证:胃脘隐痛,空腹为甚,得食则缓,喜暖喜按喜热饮食,泛吐清水,四肢不温,神疲乏力,大便溏薄,舌质淡,苔白润,脉细或沉迟无力。
辩证:脾胃虚弱,故胃脘隐痛绵绵,疼痛以空腹为甚,得食则缓;寒者得温易散,虚者得按则舒,故喜暖喜按喜热饮食;脾主四肢,主运化,阳虚则四肢不温,神疲乏力,泛吐清水,大便溏薄;舌质淡,苔白润,脉细或沉迟无力为脾胃虚寒之象。
治则:温中健脾。
肝胃不和型
主证:胃脘部胀痛或隐痛,痛时窜至胸胁或后背,有嗳气、泛酸、饮食减少,遇情志不舒时加重,舌苔薄白或薄黄,脉沉弦。
辩证:精神抑郁,情志不畅,肝木克伐脾土,导致肝气郁结,横逆脾胃故肋脘部胀痛或隐痛;肝气不舒,气机不畅则痛时窜到胸胁或背部;胃气上逆则嗳气泛酸;脾胃纳化失司则饮食减少;舌脉之象为肝胃不和之症。
治则:疏肝和胃,理气止痛。
脾虚血瘀型
主证:胃脘刺痛,痛处固定,食后加重,拒按,或见呕血,舌质紫暗,有瘀斑,脉弦或涩。实证出血,来势急,舌质红,舌苔黄,脉弦数有力,或弦细无力;虚证出血,来势较缓,面色芬白,舌暗淡,脉细弱。
辩证:胃脘痛日久不愈,久病多瘀,瘀血阻络,气血运动不畅,故胃脘痛较剧,刺痛,或呈刀割样疼痛。瘀血有形,故痛有定处而拒按,食与瘀并,食后疼痛尤甚;久病入络,络脉受损,故见呕血、便血;实证多与热证并存,热迫血行,故实证出血急;虚证多与寒证参见,故虚证出血缓。舌质暗紫,或有瘀班,脉涩,为瘀血阻络、血行不畅之症。
治则:化瘀通络,理气止痛。
胃阴不足型
主证:胃脘隐痛或灼痛,或伴嘈杂、或饥而不欲食,似烦不眠、口干唇燥、大便干结、舌红少苔、无苔或则少津,脉细数。
辩证:胃阴不足,胃失濡养。故胃隐痛或灼痛;虚热内扰,故胃脘嘈杂;胃失津润则不欲饮食;阴虚内热则心烦不眠;津亏液少则口干唇燥、大便干结;舌红少苔、无苔或少津,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。
治则:养阴益胃。
健康热线:0769-8539 9120 健康咨询QQ:1219 8589
医院地址:东莞市长安镇乌沙村李屋大道
粤ICP备14096770号-9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1859号
Copyright @ www.wsyy120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
声明:网站信息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,未经许可不得转载。xml地图
本站图片均来自于网络,如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通知乌沙医院删除